艺术学院欢迎您

搜索
当前位置: 首页>>旧版数据>>首页>>学院新闻>>正文

艺术学院召开纪念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80周年学习研讨会

来源: 作者: 徐慧玲 发布时间: 22/05/23 19:41 次浏览

为纪念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80周年,培养艺术学院师生的文化自信、使命担当与精神追求,激发艺术创作热情,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、高扬时代主旋律、矢志不渝地唱响共产党好、社会主义好、改革开放好、伟大祖国好、各族人民好的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。艺术学院于5月23日召开纪念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(以下简称《讲话》)发表80周年学习研讨会。参加研讨会的有榆林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朝晖、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孟强、院系班子成员、各教研室主任、部分教师与全体辅导员。会议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小龙主持。

会上,围绕《讲话》内容的“一个核心”,即文艺为谁服务;“五个问题”,即立场问题、态度问题、对象问题、工作问题与学习问题展开学习讨论。如《讲话》中所言,文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立场问题,即站在谁的角度?为谁创作?宣扬谁?支持谁?立场决定态度,态度决定对象,有了无产阶级的文艺立场,自然就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。《讲话》中提出“我们的文艺”具有强大的现实主义色彩,我们的文艺最终都要服务于人民大众,要引导他们向善、向先进方向发展。既然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,那么文艺就要解决大众化的问题,重要的是思想上的“大众化”,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和千千万万动人民在一起,紧紧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,从情感上贴近群众,从他们的生活实践中积累文艺素材,以之为不竭的文艺创作源泉,将“下里巴人”的生活提取升华到“阳春白雪”的文艺作品中。

通过本次学习研讨,与会者一致形成以下三点共识:一是艺术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。文艺工作者要用正确理论和优秀作品抒写人民心声。《讲话》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人民群众中去,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。为人民放歌、为人民抒情,是文艺工作者坚定不移的创作方向。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情感要深、境界要高,要能够抒发人民的心声,表达大情大爱,表达对祖国、对人民、对时代,真挚的、纯粹的、深厚的,沉浸于心底但却难以言表的崇高感情。文艺工作者只有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言,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;二是艺术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。文艺工作者要用真情谱写时代强音,要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冲动和向往追求,要以饱满的创作激情、崭新的精神风貌,走进生活实践,用真情真心,把自己的艺术实践融入时代发展,创作出源自真情、发自心底的优秀作品。文艺必须与时代同行,紧扣时代脉搏,高扬时代主旋律,矢志不渝地唱响共产党好、社会主义好、改革开放好、伟大祖国好、各族人民好的最强音;三是艺术必须肩负起使命担当。文艺工作者要用奋斗者正青春的士气鼓舞人民,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,担负起伟大时代使命,创作出能代表人民大众意志,具有普遍性、典型性与理想性,歌颂真善美,鞭挞假丑恶,能够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好作品。

80年风云激荡,《讲话》精神历久弥新。与会人员一致认为,《讲话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,不仅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,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对《讲话》最好的纪念,就是继承和发扬《讲话》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、2021年12月14日等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,结合总书记2022年五四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的重要讲话,本着高校教育工作者“立德树人”的职责使命,在培养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与时代同步伐,把质量作为艺术创作的生命线,选材严、思想深、创造精,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能量、文化内涵、艺术价值。把人生追求、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、民族命运、红色基因、学校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,以实际行动,为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。

作者:徐慧玲

审核:刘小龙

编发:杨壮林